清代,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江畔,住着一名姓赵的盐场总管,他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一次,钱塘海潮骤至,盐工数万人被淹,赵总管不顾个人安危,冒死抢救盐工,几天几夜不上岸。伤者,他请医给予治疗;死者,他出资为其殓葬,乡亲们感其恩德,从此不叫他的名字,都唤他总管。为使盐工免受潮水之害,总管多次上书建议修筑海堤。开工后,他指挥民工苦干数年,修好了防潮大堤,并定名“利济塘”,意思是告诉世人,修筑此堤是为了利民济世。由于赵总管有功于民,被提升为福建尤溪知县。当了县令,他依然爱民如子,百姓的疾苦他依然还管,所以百姓们还唤他总管。赵总管晚年生有二子。为纪念钱塘大堤,他为长子起名叫“利济”,学名为学敏,次子叫学楷。为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人,总管让学敏学儒,让学楷攻医。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还为学敏布置了书房,为学楷收藏了许多医书,又在“养素园”中专门开辟一块土地作为栽药圃,让弟兄二人终年吃住在园中,接受儒学和医学教育。可每当总管去检查学敏功课,都发现他不在书斋读书,而是在药园里植药尝草。父亲见他不务正业,勃然大怒,狠狠训斥了学敏一阵。总管满以为学敏会听他的话。一天晚上,父亲去学敏房间,看见儿子坐在帷帐中,汗流浃背地读书,油灯把帐子都熏黑了,总管心里非常高兴。可走近一看,学敏读的还是医书。父亲本想大发雷霆,可转念一想,孩子的志趣在医学上,何必强求他读书做官呢?学敏正等着父亲责备,可总管含着泪水说:“孩子,过去是爹错了,我让你学儒,是为了将来做官救百姓,你学医也是为救苍生,看来你的志趣在医学上,就大胆地学医吧!”学敏激动地扑到了父亲怀里。赵学敏在学医过程中,对药物很有研究,曾将许多草药引种进“养素园”,其父亲、弟弟一起帮助他松土、施肥、治虫,并观察药物的生长过程。一天,他家里的女佣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出现了瘀血症状,赵学敏从药圃中采来了“落得打”,捣烂成汁,让她用酒冲服,又用药渣进行外敷。不久,瘀血症状消退了。赵学敏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了“落得打”的药物功效。一次,赵学敏到余姚等地调查,渡过了曹娥江,发现长在水边的长二三尺的“三白草”,与古书上的记载不同,叶数不止三叶,也不是所有叶子都能变白,仅在上边几个树叶会变色,而且变色也有一定次序,初时近蒂先变白,其叶中变白,最后是叶尖通白,所以“三白草”是一叶有三白,而不是白叶有三,经过赵学敏的仔细观察,纠正了前人对“三白草”的传统看法。赵学敏在民间收集到不少医之有效的医方。一天,赵学敏来到西溪,住在一户吴姓人家,吾家有一个15岁的孩子,背部发出不少红瘰,有的说这是“丹毒”,有的说这是“蛇缠疮”。当时赵学敏对由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还缺乏认识。他错误地认为这是由于上山砍柴被虫咬而引起的,所以治疗上采用一般的药膏涂上,过了两三天,红瘰不仅不退,反而引起化脓性炎症。赵学敏又换上另一种药膏,仍然无效,病势越来越严重。正当赵学敏束手无策时,邻近的一位老大娘传授了用“翠羽草”治疗蛇缠疮的经验。生长在阴湿山石间的“翠羽草”,又名“孔雀花”,它具有清热解毒、消瘀止血的作用。赵学敏根据老大娘的经验,将“翠羽草”捣汁涂上,果真,一夕立消,赵学敏感慨地说,“此草解火毒如此”。赵学敏业医真是入了迷,他把家中的医著读完了,又去邻居黄旺翁家中借书读,几年中他收集资料“累累千卷”。为掌握药理药性,他还种了几百种药材,终日观察,详做记录。由于用眼过度,他患了眼疾,几乎双目失明。就是患了眼病,他一天也没有放松学医。经过六个月的治疗,他的眼病一天天好了起来。他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成了眼科专著《囊露集》。由于赵学敏刻苦努力,很快成了名医,求诊者不绝于户。为了让赵学敏有更深的功底,父亲经常教导他,名气不等于能力。草医虽然没名气,但多有一技之长,他要儿子放下架子虚心向草医学习,并经常给赵学敏讲铃医用禁、截、顶、串之方,治好大病的故事。赵学敏谨遵父教,拜同乡铃医赵柏云为师。赵柏云乃走街串户治病,摇铃击鼓卖药之人,身怀绝技,他见学敏冲破世俗虚心向他求教,深受感动。于是把祖传简、廉、便、验之方,尽传学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anbaicaoa.com/sbcfb/1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