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鱼腥草(拉丁学名:HouttuyniacordataThunb.)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形态特征
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下部匍匐,节上轮生小根。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心形,全缘,背面常紫红色,掌状叶脉5~7条,叶柄长1~3.5厘米,无毛,托叶膜质长1~2.5厘米,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花小,夏季开,无花被,排成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的穗状花序,总苞片4片,生于总花梗之顶,白色,花瓣状,长1~2厘米,雄蕊3枚,花丝长,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由3个合生心皮所组成。蒴果近球形,直径2~3毫米,顶端开裂,具宿存花柱。种子多数,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鱼腥草是治肺痈之要药。
生长习性
鱼腥草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忌干旱,地下茎越冬,-10~0℃时不会冻死,地下茎生长并可出苗在气温12℃时,生长前期要求16~20℃,地下茎成熟期要求20~25℃。
鱼腥草喜湿耐涝,要求土壤潮湿,持水量为75%至80%。土壤微酸,pH6~7,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为佳。
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施磷钾肥,在有机质充足的土壤中,鱼腥草的地下茎生长粗壮。
主要价值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
版权仍属原创作者所有
了解学校动态,敬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anbaicaoa.com/sbcfz/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