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三白草 > 三白草繁殖 > 正文 > 正文

道地药材江苏南通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9/15 11:54:08

点击蓝字   四叶参、童参、孩儿参、米参。

  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块根细长纺锤形,外皮淡黄白色,疏生须根。茎直立,有2行短柔毛。叶对生,下部叶匙形或倒披针形,基部渐狭;上部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茎顶叶较大,常4叶排成“十”字形。花2型,腋生,茎顶的花大,白色,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披针形,花瓣5,先端2齿裂,雄蕊10,花柱3;茎下部的花小,紫色,萼片4,闭合,无花瓣,雄蕊通常2枚。蒴果卵形,种子扁圆或长圆状肾形,褐色,具疣点。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林下肥沃阴湿地或阴湿山坡石缝中,有栽培。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

  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厘米,直径0.2~0.6厘米。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烫后晒干者);或类白色,有粉性(生晒者)。气微,味微甘。

  性平,味甘、微苦。归脾经、肺经。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用量9~30克,水煎服。用治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含环肽,如太子参环肽A、B、C,假繁缕环肽等,还含有挥发油,其成分已鉴定的有12种,主要糠醇等。另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游离氨基酸的30%~40%,还含有麦芽糖等。近年从中分得三棕榈酸甘油酯、棕榈酸、β-谷甾醇、△7-豆甾烯醇-3-8-D-吡喃葡萄糖苷、肌醇-3-甲醚、a-槐糖和蔗糖、山萮酸等。

  脏腑燥热,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

  ①治肺虚咳嗽: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②治病后气血亏虚:太子参15克,黄芪12克,五味子3克,嫩白扁豆4克,大枣4枚。煎水代茶饮。(《安徽中草药》)

  ③治病后虚弱,伤津口干:太子参、生地黄、白芍、生玉竹各9克。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心悸:太子参9克,南沙参9克,丹参9克,苦参9克。水煎服,每1剂。[《辽宁中医杂志》,(1):25]

  ⑤治神经衰弱:太子参15克,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各9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2.野马追

野马追

  尖佩兰、佩兰、白头婆。

  菊科植物轮叶泽兰的干燥地上部分。

  多年生草本。株高50~厘米。嫩茎和叶均密被细软毛。叶对生,无柄或近无柄,线状披针形、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2厘米,3裂或不裂,两面粗糙无毛或下面沿脉有细柔毛及黄色腺点,边缘有疏锯齿,基出3脉。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排列成伞房状,总苞钟状,苞片淡绿色或带紫红色,顶端急尖,头状花序含5朵筒状两性花,花淡紫色或白色,长约4毫米。廋果,长约2毫米,黑色或暗褐色,有腺毛,冠毛1层,白色,长约4毫米。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草地、溪旁、沙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各地。

  秋季花初开时采割,晒干。

  茎呈圆柱形,长30~90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黄绿色或紫褐色,有纵棱,密被灰白色茸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性,髓部白色。叶对生,无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叶片3全裂,似轮生,裂片条状披针形,中间裂片较长;先端钝圆,边缘具疏锯齿,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黄绿色,两面被毛,有腺点。头状花序顶生。气微,叶味苦、涩。

  性平,味苦。归肺经。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用量30~60克,治疗于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气喘。

  野马追中的黄酮类成分用羧甲基纤维素配成混悬液,予小鼠口服后对氨水引起的咳嗽,具有一定的镇咳作用。据报道,10%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有抑制作用,临床上,能使白细胞增加、血压下降,并抑制腺体分泌。

  含挥发油、生物碱、香豆素、金丝桃苷等。

  尚不明确。

3.吴茱萸

吴茱萸

  吴萸、左力、曲药子、气辣子、漆辣子、优辣子。

  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幼枝、叶轴、小叶柄均密被黄褐色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2~4对,叶片椭圆形至卵形,全缘,两面密被淡黄色长柔毛,有油点。聚伞花序顶生,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轴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苞片鳞片状;花小,黄白色,萼片5,广卵形;花瓣5,长圆形;雄花有雄蕊5;雌花较大,具退化雄蕊5。蒴果扁球形,成熟时紫红色,每心皮有种子1枚,卵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草丛中。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9~10月,果实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或低温烘干。

  果实类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表面暗黄绿色至污绿色,有许多点状突起;顶端稍有下凹,五角星状裂隙,有时裂隙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基;基部有花萼及短小果柄。在放大镜下观察,表面粗糙,有圆形而稍下凹的油腺,花萼及果柄上可见黄色茸毛。质硬而脆,具浓郁香气;味苦而微辛辣。

  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经、脾经、胃经、肾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属温里药。

  用量3~10克;外用适量。用治肝经寒凝之疝气腹痛、厥阴头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寒湿脚气肿痛、胃寒或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湿疹等。

  本品具有芳香健胃作用,能祛除肠内积气及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增加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肠蠕动而解痉、止吐,并有镇痛、抗胃溃疡、降血压、兴奋子宫、抗血栓形成、杀虫、抗菌、升高体温、保肝利胆、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抗血栓、抗缺氧等药理作用。

  含挥发油,其中吴茱萸烯是其主要成分,含量达30%。此外,还含有多种柠檬苦素类、生物碱、黄酮类、酮类、氨基酸、吴茱萸酰胺、吴茱萸碱、吴茱萸啶酮、去甲基吴茱萸酰胺、吴茱萸苦素等成分。

  不宜多服久服,无寒湿滞气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治呕吐涎沫,头痛及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洗)一升,人参90克,生姜(切)克,大枣(擘)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吴茱萸汤)

  ②治蛔心痛:吴茱萸(水浸一宿,焙干炒)15克,鹤虱(微炒)45克。上为细散。每服6克,空心温酒调下。(《普济方》吴茱萸散)

  ③治牙齿疼痛:吴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④治口疮:吴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编辑:解嘉涛

责编:潘佳琪

指导:尤伟静孟振豪

技术:宁卫本草社新媒体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anbaicaoa.com/sbcfz/8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三白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