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三白草 > 三白草栽培 > 正文 > 正文

写给90年代初的自己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12/10 4:45:19

写给90年代初的自己(秋)自古逢秋悲寂寥,落黄满地,雁南飞。这是诗人眼中的秋天,我儿时的秋天可不是这个光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完香,烧完纸,祭完祖,抓着夏天最后的尾巴,美美的啃上几口甜甜的西瓜,转眼间忙碌而又收获满满的秋天来了。我们要过秋咯!也许是山里物产太丰富,老家的忙秋要从农历七月十五一直持续到八月十五中秋前后。先是从山间梯田里的花椒泛红开始,村里的大人们就真正进入收获的季节。父亲一般都是天未明就出发,傍晚披星戴月而归。一天陪伴下来的就是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基本都是单田芳的《白眉大侠》亦或《七侠五义》。母亲除了上山摘花椒、在平屋上晾晒花椒之外,还要忙活一家人的伙食,里里外外也是辛劳。大人有大人的忙碌,我们这帮娃娃们在如此物产丰富的季节,当然也不可能闲着,也得劳作一下。每逢周末,老师都会给安排各种明目的勤工俭学。靠山吃山嘛,当然也就是围绕着山来做文章。打酸枣、拾花椒、挖翻白草,这是记忆里印象比较深的三大样。酸枣仁,因其药用价值比较高,每年秋天的勤工俭学名单上是必上项目。老家位于鲁中山区,放眼望去,山间梯田众多,田间地头亦或向阳坡的位置,青绿、半红、熟红各种颜色的酸枣半隐半现的随风摇曳。小伙伴们三五成群,背个布兜,一把镰刀,结伴上山。动手之前,先用镰刀修理一根带叉的支棍,用以提防酸枣枝的尖刺。遇着卖相和口感不错的果子,当然也会先满足一下自己的小嘴,青红相间的酸脆爽口,熟透的酸中微甜,嗯,是天然的味道。打酸枣也会出现很多插曲,顺路捉只蝈蝈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城里人都拿蝈蝈当做心仪的玩物来伺候,但儿时山上的蝈蝈还真是不少。初秋的蝈蝈,在酸枣枝头,迎着秋日暖阳,振翅高唱。嘹喨的声音,老远就能让人放缓脚步,如做贼般蹑手蹑脚,双目瞪圆,瞅准时机,冒着被刺破手的危险,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当然,也有不小心被蝈蝈的两只大牙给来上一口的。那咬劲儿,绝对有力道。这也许就是老家拿蝈蝈叫做“咬怪”的由来吧。妥善保管把这宝贝带回家后,用陈年的高粱秸秆,取篾子,扎个小笼子,放上一个南瓜花,也能听上一段时间。拾花椒也是有故事在里面的。花椒作为老家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这也是勤工俭学名单上每年必上的项目之一。有些来不及采摘的花椒总会掉落枝头,在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红变黑,成了娘不疼爹不爱的可怜孩儿。偏偏又被我这认真过头的家伙捡了起来。一粒儿、一粒儿的从地上捡这玩意儿,真要凑够老师要求的数量,确实有些难为人。那年正逢父亲购销花椒,那麻袋装的散满了麻香味儿的鲜红粒儿,着实让自己动了不少心思。苍天不负有心人啊,那麻袋不知怎的就破了个小口,自己也就非常愉悦的伸出了小魔爪。然而自己的这点小聪明,终究没有逃过父亲的火眼金睛。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后,自己最终还是乖乖的返回田间树下,认认真真地一粒儿一粒儿的捡那黑黝黝的谁都不爱的花椒。现在想想,当年真是一把辛酸泪啊!忙过了初秋的花椒,接下来就要进入粮食作物大作战的环节了。先是花生的主场。作为油料的主要来源之一,花生在老家是有专用的称呼的。“果子”亦或“果米”,都已经上升到了口粮的地位,足以彰显其重要性。刚收回来的嫩花生,不用洗尽铅华,用水简单冲一下,一把花椒,几个八角,一把盐。晚饭过后,喝着“老干烘”,吃个水煮花生也是惬意的很。玉米、地瓜、谷子每种作物都能带来收获的喜悦。水煮嫩玉米的甜香,晾晒至半干的地瓜枣的糯香,金黄小米粥清香。总有一款能犒劳一下忙碌的人们。还有红上枝头的柿子,酸爽可口的山楂,火辣辣的小朝天椒。忙并乐呵着。农家的日子就是这般,虽没有大鱼大肉的大快朵颐,但总有粗茶淡饭的幸福满足。转眼间,已是深秋。一早一晚天气开始转凉。清晨薄雾笼罩山间,中午秋日艳阳满天,夕阳西下升起袅袅炊烟。八月节在忙碌了一秋的节点如约而至,终于可以暂时停下身子,丢下疲劳,几家人一起团个羊,有说有笑,用肥美的羊肉,香香的羊汤来庆祝这一秋的收获。这是我家乡的秋,由枝繁叶茂到层林尽染硕果累累,收获满满,幸福满满。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anbaicaoa.com/sbczp/10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三白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