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佳肴—鱼腥草
春生夏发,在这样的季节,不仅有姹紫嫣红的山野美景,更有生发其中,顶着泥土气息的各种嫩绿青翠的应时野菜,正应了《黄帝内经》里描绘的“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然而,众多野菜,气味不一,食用治病亦有讲究,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略有争议的鱼腥草。
争议1—气味
鱼腥草,也叫折耳根,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很多人都说鱼腥草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叫蕺,其实这只是作为药用的记录。在此之前,作为食用已在《吴越春秋》里有所记载,那时叫岑草。后来之所以叫鱼腥草,是因为其气味腥臭,也就是其抗菌主要有效成分鱼腥草素(癸酰乙醛)的味道。
相传越王勾践被吴国俘虏后,听取范蠡之计,为表忠心,亲口尝试吴王粪便,以诊其病,自此便患上了口臭之病,终日感到口中有臭气透出。回到越国后,范蠡便派人在会稽城旁山上采到一种药食兼备有腥臭之味的野菜,这便是蕺菜。勾践当年勇蕺菜治口臭之病,不光是“以乱其气”,现在来看,应该也有用它来消炎杀菌的意思。而范蠡让人采食蕺菜而闻名于世的这座小山,便是现在绍兴东北角的名山“蕺山”,这也不难理解鱼腥草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了。
对于鱼腥草的气味,就如香菜一样,有人说它臭,有人说它香。在春夏季节,苏州各菜场也都会出现鱼腥草,然而要说对于这道菜的热衷,莫过于云贵川人民,他们的热爱程度令人瞠目结舌,新鲜的鱼腥草可以直接凉拌(办)了它!
争议2—安全性
关于鱼腥草安全性的争议,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
1.鱼腥草注射剂早在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因病例报告统计表明,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见附件)后引起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已明确显示该类药品存在临床用药安全隐患,而后发布《关于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通告》。从此,只要中药注射剂有不良问题出现,总会有众多的帖子罗列各种中药弊端,自然鱼腥草也会位列其中。然而这只是作为注射剂使用时的问题,不应该让鱼腥草饮片背黑锅。
2.鱼腥草成分致癌网上有关于鱼腥草因含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的传闻,这可能是马兜铃酸致癌导致的误解。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1类致癌物,而马兜铃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是马兜铃内酰胺-I,同时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这两者并不可等同。尽管马兜铃内酰胺-I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与马兜铃酸相似,但从鱼腥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马兜铃内酰胺AII、马兜铃内酰胺-BII和马兜铃内酰胺-FII三种酰胺类成分(总含量0.g/kg),与马兜铃内酰胺-I可不是一回事儿,它们还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从鱼腥草食用药用的悠久历史来看,鱼腥草也和肾病没有直接关系,更不必说致癌了。
言归正传,使用鱼腥草饮片还是安全的,先认识一下它的药性和功用。
鱼腥草的药性
鱼腥草,主要分部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去杂、洗、切、晒,生用。其味辛,微寒,归肺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之功。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治肺痈之要药)、热毒疮痈和湿热淋证,也可以清热止痢。(下图为鱼腥草饮片)。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鱼腥草含有鱼腥草素、挥发油、蕺菜碱、槲皮苷、氯化钾等。其中鱼腥草素对多种G+和G-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乙醚提取物还有抗病毒作用。同时也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以及镇咳等作用。
应用举例
鱼腥草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同用治疗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之外,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治疗痔疮肿痛,可用鱼腥草一把,煎汤熏洗。对于这一用法,我院也有相应的制剂
将疗效确切的中药饮片,利用现代新技术,制成使用、携带方便且安全的成品,已成为中医药的特色之一。
鱼腥草使用注意
作为药食同源的鱼腥草,我们既要品尝它的美味,也要使其更好的发挥疗效。
《名医别录》里记载:多使令人气喘。
孟冼:久使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因其含挥发油,作为汤剂使用时不宜久煎。
虚寒证及阴证疮疡忌服。
每周一药编辑室赵飞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