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三白草 > 三白草防治 > 正文 > 正文

李华东村落里的中国34悬壶济世医者仁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7 11:16:58
值此庚子年春大疫之际,向舍生忘死奋斗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中有耄耋之年的院士、功勋卓著的专家、兢兢业业的骨干、平平凡凡的医护……有的累倒了,有的牺牲了……下面这张图,也许是这场战役中代表性的场景之一。

照片为主人公的邻居从楼上拍摄。图中的江护士已经快一个月没能够回家,这天护送病人恰巧经过自家楼下,抓紧时间蹲在街边上狼吞虎咽地吃着丈夫提前准备好热饭。为了避免传染,丈夫和几个月大的孩子,只得隔着一段距离看着她。

这场疫情中发生了无数的事,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涌现出伟大的战士,也跳出来卑劣的小人。还有各种见解和争论在媒体自媒体上,你正唱着我登场……有关的争论中,关于中医是否有用,算是比较尖锐的一个热点。作为非专业人士,当然无法也不想参与到争论中,只能说说自己的见闻和感想罢。年少时我生活在川西一处偏远的村子里,村子有间药馆,恰恰是我伯伯开的。读书也不甚用功,就经常到药馆里玩耍,时常抢着干点小活儿,丝毫不没有劳作的艰苦,只觉得是好多新奇的玩具。叮当作响的小铁秤,比我还高的大铡刀,泛黄的线装书册,一格一格贴满纸条的药柜,包得秀气好看的黄纸包,还有龙飞凤舞一个字也不认识的方子。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二月兰、三白草、四叶参、五味子、六神曲、七叶莲、八厘麻、九里香……伯伯随口教我们念这些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名字……偶尔生病,就在药馆里抓副药吃吃。清早就被石臼里捣药的砰砰声惊醒,灶头上煎药的罐子噗噗地往外吐着热气。奇怪的是,无论那药喝起来有多苦,氲氤的水气却总是散发着好闻的药香,或淡或浓,也许都是自然之物的气息罢。有时候还要去找奇怪的药引子,比如刚出土的笋尖、或者蚯蚓的尾巴。喝药其实并不可怕,闭着眼睛一口灌下而已……最恐怖的是被抓去烧灯花……其实痛倒不怎么痛,但总被那闪着火星的艾草吓得尖叫,兄弟姐妹们在旁边看得瑟瑟发抖……开医馆的伯伯呢,从来没进过什么学校,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凭,一点医术全凭师傅口传手授,看点书籍,再加上几十年的经验琢磨而来。那时的大夫更像是什么都懂点的杂家。要开方子,必然得提笔,久而久之书法也说得过去;医必问心,对社会万象历史人文都略知一二;炼药制剂,不可避免地要扯上道家术符看相算命风水堪舆;防病首重养生,养生健体往往又扯上武术,武术往往又沾染侠义气息……像伯伯那样传统的医者,往往没有什么严密的知识体系,所学所为往往显得像一种大杂烩。但是,千百年来,他们的核心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过:悬壶济世、医者仁心。仁风店售韩康药,济世家传仲景书。学医,当然是为了自己能够有一技之长能够谋生,然而一旦入行,要守的初心必须是“仁风济世”。乡村之中,贫贱之人自然是大多数,乡村大夫的医术是否高明,那是另一会事;行事却必须求仁得义,没有不看的患者,没有不救的病人,无论富贵贫贱,至于免费送药、救贫济危,那也算得上是份内之事。因此,乡村中的大夫,往往和书院中的先生一样,是一方一近德高望重的文化人。周树人先生童年时遇到的“骗子”,估计也是凤毛麟角吧。千百年以来,千百万村落中,千千万万的人,就是在这样的乡村大夫的守护中,活着,繁衍生息。似乎可以打个比方,乡村中的学堂书院,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而医馆药铺,则守护了中华民族的身体,且不管是否“科学”,总之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中华民族延续昌盛至今,起到了关键而巨大的作用。当然,现在我们发达了。随便一个小镇,都能找出三五家药店;农村墙上刷的标语中十有三五是什么“医院”的广告……今天,别说伯伯的药铺子,就连药铺子所在的山,都已经被挖掉了,建成了开发区。曾经的那种药馆,曾经的伯伯那样的大夫,在世上已经不见了。

随着现代医学和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原来遍布村落的书堂小学一样,这种杂货铺式的医馆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县城省城里建起了无数高大宏伟、用高科技仪器设备武医院。原来花几毛钱甚至不花钱就能在家门口治好的头疼脑热,也得进城去接受昂贵的现代化治疗了。

中医和西医之争,其实是人为的、文化层面的争论,和东西方的文明冲突(如果有的话)一样,你能说谁先进谁落后?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下发展起来的体系,都是文明的结晶,都将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西医呢,携近现代以来给国人留下惨痛印象的坚船利炮之威,树立起了国人对其坚不可摧的信仰,一如我们对西方式“现代化”图景的信仰。更糟糕的是!在今天!唯利是图的商人们用农药化肥催生出来毫无药效的所谓“中药材”,打着行医的幌子诈骗钱财的在电线杆上贴满广告的“祖传名医”,不学无术吊儿郎当的三脚猫“医生”,在殿堂上侃侃而谈其实脑袋里只有股票涨跌的“学者”,在电视里养生大讲堂上声嘶力竭的“专家”……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医”的妖魔形象……甚至我自己,路过那所著名的药店时,看着那副著名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心里都会冷笑:骗谁呀?当医疗成为一种产业,当医学成为资本的武器,“但愿世间人常寿,不惜架上药生尘”,“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样的医者仁心,就被“热烈庆祝本院收治病人达万人次……”的欢庆取代了。这种堕落,和中医本身,有什么关系?乡村传统医疗体系的崩溃,导致哪怕是小小的病痛,医院。医护人员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累得不成人形,却还可能遭遇暴躁病患的殴打甚至刀砍斧劈……“春夏秋冬,辛劳采得山中药;东西南北,勤恳为医世上人”……俱往矣,数医疗产业,还看今朝。以这句话作为结尾吧:试问诸君活一生谁不需药?莫轻本草医百病它能建功!

文章来源

自在溪山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anbaicaoa.com/sbcfzi/8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三白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